明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明溪縣“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的通知

日期:2022-07-29 15:56 來源:明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 | |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單位:

  《明溪縣“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已經縣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明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7月26日

  (此件主動公開)

明溪縣“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國發〔2021〕9號)、《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的通知》(閩政辦〔2022〕13號)、《三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三明市“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的通知》(明政辦〔2022〕35號)文件部署要求,加快提升我縣全民科學素質,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主線,深化改革創新,大力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為建設開放發展新僑鄉、推進新時代明溪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夯實公民科學素質基礎。

  (二)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縣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超過16%。不同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現象得到改善。全民參與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提高。科學精神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二、開展五項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加強青少年科學教育,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等活動,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育人全鏈條,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1粒扣子”。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教育理念為指導,完善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的科學教育,激發求知欲和想象力。加強學齡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加強中小學啟發式、探究性教學,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內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有序推進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提高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推進學校科協組織建設,支持在校學生開展人工智能實驗等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和競賽活動,鼓勵參與科普志愿服務和科普作品創作。

  2.促進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廣泛開展科學調查體驗、科技節、科學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趣味科普比賽、科普研學等活動。鼓勵中小學校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館、圖書館、青少年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鄉村“復興少年宮”等開展各類科技學習實踐活動。推動各級青少年校外活動機構、文化和科技服務機構、文明單位與鄉村“復興少年宮”結對共建,提供豐富的活動支持。推進各類學校和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建設。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環境。鼓勵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面向青少年開展實驗室開放等活動。

  3.實施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育計劃。組織中小學生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青少年創意編程及職能設計比賽、中學生學科競賽、青少年科學影像節等各類省、市科技競賽活動,不斷擴大參賽學校覆蓋面,提高競賽水平。

  4.建設高素質科學教育師資隊伍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建立專兼職科技輔導員隊伍,加大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和科技輔導員的培訓力度,將科學精神、科學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新科技知識和技能納入各級各類教師培訓課程,每年培訓科學及相關學科教師(輔導員)不少于70人次。組織科技教師參加省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訓和學術交流。主動對接上級開展科技教育專家巡講、“送教下鄉”、“送培到基層”等活動。

  責任單位:縣教育局、縣科協牽頭,縣委文明辦、團縣委,縣科技局、工信局、生態環境局等單位配合。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加強崇尚科學、和諧理性的科普宣傳。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耕地保護、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提供農村科普服務,廣泛開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中國醫師節、農民豐收節、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層科普行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引導農民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養成綠色健康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美麗鄉村和宜居村莊。面向新居民開展適應、融入城市的知識宣傳與能力提升活動。

  2.培育高素質農民。舉辦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培訓班,加大對科普宣傳員(信息員)、科技示范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農村致富帶頭人、鄉土人才、新農商人等培育力度,多層次培養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競賽、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鄉土人才創業創新大賽等。實施“高素質女農民”培養計劃,舉辦農村婦女科學素質專題培訓班、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培訓班等,有效提升農村婦女的科學致富能力和科學文化素質。每年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不少于5000人次,培訓高素質農民400人次以上。

  3.強化農村科技服務保障。邀請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級學會(協會、研究會)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院(校)地共建、科企合作、“千會幫千村”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推廣惠農科普專題欄目《鄉約科普》。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實現縣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鄉鎮全覆蓋、一二三產業全覆蓋。引導涉農企業和農技協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發揮優秀基層農技協、農村科普基地和農村科普帶頭人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向小農戶推廣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管理等,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每年培訓縣鄉農技員20名以上,培育150個農業科技示范主體,年均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0個以上,遴選建設2個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牽頭,縣委宣傳部、文明辦,縣科技局、財政局、人社局,明溪生態環境局,縣農科所,縣婦聯、科協等單位配合。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勞動創造幸福”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發揮鄉村講師團、后生仔宣講團、勞模宣講團、巾幗宣講團、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巡講團等宣講隊伍作用,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學校課堂等基層一線開展宣講活動,講好明溪的勞模故事、工匠故事。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

  2.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圍繞技術創新、安全生產、職業病防治等主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月”等活動,加強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創建一批勞模(工匠)工作室。組織參加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等群眾性創新活動。加強企業科協等組織建設,培育企業創新文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3.開展高質量職業技能培訓。圍繞我縣重點產業、重點行業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每年舉辦3場以上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選樹一批“三明工匠”。鼓勵企業工會廣泛開展職工職業技能培訓,用好“八閩工匠學堂”平臺,組織職工積極參與課程學習。建立學歷與非學歷并重的農民工繼續教育新模式,深入開展“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提升農民工隊伍素質。

  4.發揮企業家帶頭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引導企業家做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推動科普活動進企業,支持企業開展新業態從業人員科學素質提升工作,鼓勵企業開辦科普專欄,設立科普櫥窗,利用實驗室、產品陳列室等建設科普宣傳陣地,結合行業特點開展面向公眾的科普活動。引導支持企業及學會、協會、研究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培訓和水平評價。

  責任單位:縣總工會牽頭,縣委宣傳部、文明辦,縣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縣科協等單位配合。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實施智慧助老行動。依托老年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通過科普講座、大眾傳媒等形式,開展老年人職能技術教育,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絡謠言、電信詐騙。開展智能技術運用互助互學活動,培育離退休干部志愿者服務團隊,激發老年人自主學習意愿和活力。

  2.加強健康科普助老服務。建立完善縣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拓展健康科普知識傳播渠道,組建縣級醫學專家科普講師團隊伍。鼓勵和支持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基層老年協會、有資質的社會組織等組織開展助老健康活動。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廣泛利用各類媒體資源,普及營養膳食、運動健身、心理健康、疾病預防、合理用藥、康復護理、生命教育、應急救助、慢病管理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覆蓋率。開展“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創建活動,推進體衛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年,參加科學體育健身老年人占全縣老年人總數比例達60%以上。

  3.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涉老組織,充分發揮離退休科技工作者在咨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加強銀齡科普志愿服務,引導更多的老科技專家參與科學普及和傳播活動,發揮老專家科普報告團、老年標準化專家、金融知識老年宣講隊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的積極作用。鼓勵老年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牽頭,縣委宣傳部、網信辦、老干部局,縣發改局、民政局、市場監管局、文旅局,縣科協等單位配合。

  (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將提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作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基礎工作,促進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學習履職相關的科學知識,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態勢,以及適應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等發展需求的知識。在公務員錄用考察、黨政領導干部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任職考察、年度考核、選拔任用中,強化落實科學素質有關要求。

  2.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大力開展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培訓工作,把數字福建、碳達峰碳中和、科學思維與決策等內容納入領導干部、公務員教育培訓的計劃和黨校(行政學校)教學安排,引進開發一批科學素質新課件。舉辦專家咨詢、科技講座、科普報告等活動,樹立先進學習典型。

  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牽頭,縣委黨校,縣科技局、人社局,縣科協等單位配合。

  三、實施五大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1.健全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和支持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做好公眾科普。推動將科普成效納入各級各類科技計劃實施和科技創新基地等創建考核。探索“產業+科普”模式,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推動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發展。

  2.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圍繞我縣科技創新和民生熱點內容,開展“科技成果科普發布”活動。鼓勵學會、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加大科普資源開發開放力度,推動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拓展公眾參與科普的途徑和機會。

  3.增強科技工作者科普責任感。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組織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展示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選樹一批我縣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在明溪新聞、“明溪在線”公眾號宣傳報道先進事跡,在全縣營造尊才重才愛才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科學傳播者。

  責任單位:縣科技局、縣科協牽頭,縣委宣傳部,縣發改局、教育局、人社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二)科普數字化賦能工程

  1.建設數字科普平臺。實施“互聯網+科普”,依托“科普中國”、數字福建和e三明等平臺,加強科普教育基地數字化管理,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匯聚。推進科普工作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繼續開播《科普之窗》電視欄目和“綠海明溪 健康講壇”直播欄目。推動科普信息落地應用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未來社區等深度融合,發揮“科普中國e站”陣地作用,提升各類基層科普設施的科普服務能力。

  2.鼓勵科普創作。鼓勵圍繞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利用數字化手段,拓寬數字文化服務應用場景和傳播渠道。促進科學家與科普、教育、出版等工作者合作,創作一批原創科普圖書、短視頻、微電影、動漫等科普精品。組織青少年參加科幻創作交流活動。

  3.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優勢,依托多種手段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擴大科普工作覆蓋面。支持縣融媒體中心展播《原來是這樣》等科普電視欄目。

  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縣科協牽頭,縣委文明辦、網信辦,縣科技局、工信局、文旅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配合。

  (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加大科技場館建設力度。圍繞我縣產業發展特點、重點和方向,規劃建設縣級綜合性科普場館或專業科普場館;推動科技場館與南山遺址博物館、中醫藥文化館、縣博物館、濕地監測指揮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融合共享,拓展科普活動陣地。

  2.加強基層科普資源建設。依托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家園)、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青少年宮、鄉村“復興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各類培訓基地和文化場所等,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多功能、有特色的科普活動場所和設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科普活動場所建設和發展科普事業。到2025年,全縣擁有1個以上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科普活動場所。

  3.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開展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工作,到2025年,爭取建設1家以上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和2家以上市級科普教育基地。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引導和促進公園、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車站、醫院、影劇院、公共交通等設施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增加科普設施,利用櫥窗、電子屏等設施進行科普宣傳。鼓勵科普教育基地開發各類科普資源,利用多媒體、互動設施、文創產品等將科學知識可視化、趣味化。

  責任單位:縣科協牽頭,縣委宣傳部、文明辦,縣教育局、科技局、財政局、文旅局等單位配合。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協同推進應急科普。建立應急科普響應機制,組建專家委員會,突發事件狀態下,各成員單位密切協作,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資源,推進傳染病防治、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景區。

  2.加強基層科普服務。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圖書館、老年大學等基層陣地,通過科普展覽、科普講解、科普宣傳等方式,開展科學生活、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等科技志愿服務。加強科技志愿者隊伍建設,完善科技志愿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愿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基層科普組織。結合文明縣城等創建,廣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等主題科普活動,推進科學素質建設。

  3.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科研機構、醫院、企業等設立科普崗位,鼓勵科技人員積極開展科普。組建各類科普宣傳專家團隊,帶隊引領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鼓勵和支持科普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工程技術科技管理專業職稱評審,科普專門人才申報省級高層次人才評價認定等各類人才計劃,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申報“雛鷹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各類人才培養計劃。開展科普培訓、技能比賽等交流活動,提高科普從業人員能力水平。

  責任單位:縣科協牽頭,縣委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縣科技局、人社局、應急局、衛健局、明溪生態環境局等單位配合。

  (五)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1.加強對外科技交流合作。發揮引才引智職能優勢,邀請縣外的專家參與科普活動。積極組織青少年參與市級以上科技競賽、科技夏(冬)令營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動。

  2.推動澳臺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參與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海峽兩岸(萬壽巖)科技節、“仲夏營火蟲之夜”、“跨越海峽來鄉建”等特色交流活動。

  責任單位:縣科協牽頭,縣教育局、科技局、衛健局、外事辦、臺港澳辦等單位配合。

  四、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調整充實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照本實施方案的分工,結合各自工作職責抓好任務落實。縣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會同縣有關部門共同推動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因地制宜地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

  (二)優化機制保障。按照國家和省、市、縣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激勵。及時總結典型經驗,加強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大力宣傳科學素質建設先進事跡。組織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科普統計以及綱要實施工作的督促檢查,推動科普工作規范化。

  (三)落實經費保障。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福建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將科技教育、科普宣傳等經費按人年均2元,列入同級財政年度預算。各成員單位根據所承擔的任務,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科普經費。加強對科普經費等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確保專款專用和使用效果。鼓勵、引導社會機構、企業、個人加大對科普事業的投入。

  (四)明確進度安排

  1.啟動實施:20212022年,制定全縣“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并啟動實施工作。做好“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

  2.深入實施:2022—2024年,持續推進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和重點工程建設。針對薄弱環節,繼續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任務的實施。

  3.總結評估:2025年,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推廣經驗典型,依法依規開展獎勵。

  責任單位: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