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歸化)原中央蘇區縣概況

日期:2025-03-17 15:54 來源:中共明溪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明溪舊稱歸化,地處閩西北腹地,是中央蘇區早期21縣之一,是東方軍轉戰主要集結地之一,是中央蘇區東部戰略要地之一,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毛澤東先后兩次到明溪,并在經明溪等縣轉戰贛南行軍途中,留下了《如夢令·元旦》的壯麗篇章。朱德、彭德懷、楊尚昆、羅榮桓、粟裕、滕代遠等也先后率領紅軍在明溪這片紅色土地上戰斗、生活過,進行了偉大革命斗爭實踐,譜寫了光輝壯麗的革命史詩。

  明溪是中央蘇區早期二十一縣之一。《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第四卷第1136頁注釋中提到的中央蘇區早期就占領了縣城的21個蘇區縣就包括明溪(歸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先后兩次率領紅軍來到明溪進行偉大革命斗爭實踐,親自領導開辟了明溪蘇區。毛澤東首到明溪點燃革命星火。1930年1月16日,毛澤東率領紅四軍第2縱隊從清流林畬進入歸化蓋洋等地,后經寧化轉戰贛南。行軍途中,吟就了膾炙人口的光輝詩篇《如夢令·元旦》。紅四軍途經歸化期間,沿途宣傳黨的主張,擴大了黨和紅軍在群眾中的影響,有力推動當地革命斗爭的發展。同年秋,中共歸化縣特別支部成立。之后,在紅軍和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歸化迅速發展成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再次親臨明溪指導革命實踐。1931年5月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后,毛澤東多次對閩西北地區工作作出部署,明確閩西紅軍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歸化、寧化和清流等縣,指示紅軍“應該在這些區域作長期的工作計劃”“四軍應以歸化、清流、連城為工作區域”,強調“所謂工作區都是要分配土地、建立政權的”。7月初,歸化縣城首次解放,毛澤東、朱德親臨歸化,視察指導新區域的革命工作。在紅軍工作團的指導下,建立了紅色政權——歸化縣革命委員會,隨后,成立第一個中共縣委——中共歸化縣工作委員會。1933年冬,歸化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蘇區各項建設進入全盛時期。

  明溪是東方軍轉戰主要集結地之一。以紅三軍團為基干的東方軍在彭德懷等將帥的率領下,兩次入閩作戰,主力均集結明溪。1933年7月,東方軍首次入閩作戰。根據彭德懷、滕代遠發布的《東方軍擬奪取將樂、順昌、延平、沙縣等地的行軍命令》,東方軍各兵團集結歸化待命行動。1934年1月,東方軍再次入閩。彭德懷在攻打沙縣城前、后分別發布《三軍團向歸化前進的命令》《三軍團關于集中歸化待機之命令》,東方軍主力三軍團兩次集結歸化。駐歸化期間,彭德懷在縣城、御簾等地設有司令部,并先后在歸化司令部發布《東方軍為消滅洋口、順昌、將樂之敵的行軍命令》《三軍團向沙縣前進的命令》,指揮東方軍馳騁閩西、閩西北。同時,以歸化等地為依托,打沙縣、攻尤溪,收復和發展紅色區域,歸化成為東方軍入閩作戰的重要戰略支點。

  明溪是中央蘇區東部戰略要地之一。毛澤東曾盛贊中央蘇區東面的閩西北等地區是好區域,有山地縱橫,無河川阻隔,最適應造成新戰場;有款可籌,群眾很多,可以出兵擴大紅軍。明溪地處中央蘇區東部,是拱衛中央蘇區的堅固屏障和出擊反動勢力、擴展蘇區的重要門戶,中共蘇區中央局在部署第四次反“圍剿”任務時,強調指出福建的建寧、泰寧、寧化、連城、歸化、清流等縣是“在戰略上重要的地區”。明溪是中央蘇區“擴紅補給”的重要地區。1931年6月,按照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部署,紅四軍、紅三軍團等深入歸化,為第三次反“圍剿”加緊擴紅籌款。其中,紅四軍“分兵歸化、永安兩縣籌款,數額40萬元”。此后,主力紅軍多次深入歸化區域開展革命斗爭。歸化人民始終抱著堅定跟黨走的信念,踴躍參軍參戰,積極捐款捐物,為中央蘇區政府和紅軍提供了大量物資和人力資源,在革命保障上起到了基地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明溪共有3200余人參加紅軍,大部分被編入紅三軍團、紅七軍團和紅五軍團三十四師等部隊,特別是長征途中,他們勇赴湘江戰役等戰場,與敵英勇頑強作戰,絕大多數為國捐軀或失散在外地。明溪是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堅強戰斗堡壘。1934年1月,寧清歸軍分區從清流移至歸化縣城,同時成立歸化警備區,統一指揮寧清歸地區的紅軍和地方武裝開展革命斗爭。3月,紅七軍團第十九師與地方武裝相互配合,由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等率領,在歸化與將樂交界的銅鐵嶺一帶兩次設伏截擊國民黨第十師,取得歸化之役勝利,嚴重地打擊了敵人意在緊縮和封鎖蘇區的東方封鎖線的計劃。第五次反“圍剿”期間,明溪蘇區軍民同仇敵愾,全力抗敵,頑強地在東方戰線上阻滯敵人前進,在主力紅軍出發長征后依然堅持與敵斗爭,直至11月7日最后失陷,為紅軍戰略轉移的順利實施和長征的最后勝利起到策應支援的作用。

  自1929年建立明溪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歸化城市小組之后,明溪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縣、區、鄉各級建立起蘇維埃政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進行了悲壯激烈、可歌可泣的武裝斗爭;蘇區廣大干部群眾懷著對新生政權的深厚感情和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積極投身蘇區建設事業,踴躍參軍參戰,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支前運動,為寧清歸蘇區、閩西蘇區和中央蘇區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力紅軍長征后,國民黨對蘇區人民實行了最瘋狂、最殘酷的報復性屠殺和前所未有的搶掠焚燒。全縣共有1870名紅軍戰士、蘇區干部、群眾遭屠殺或被迫害致死;被燒毀房屋1330間,被拆房屋2345間;受摧殘87個村莊,449戶遭斬盡殺絕;饑餓死亡3768人,逃亡外地325人,被抓壯丁135人。然而,明溪人民并沒有被敵人白色恐怖所征服、所嚇倒,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舍身棄家的無私精神,全力支持堅持游擊戰爭的閩贛軍區十七、十八團等紅軍、游擊隊,延續革命火種,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贏得了“紅旗不倒”的美譽。

  (中共明溪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