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isc4"></ul>
    <fieldset id="aisc4"><center id="aisc4"></center></fieldset>
  • 
    
    <tfoot id="aisc4"><center id="aisc4"></center></tfoot><option id="aisc4"><tbody id="aisc4"></tbody></option>
    <button id="aisc4"></button>
    <center id="aisc4"><dd id="aisc4"></dd></center>
  • <cite id="aisc4"></cite>
    <sup id="aisc4"></sup>
    • 索 引 號:SM04101-3500-2024-00006
    • 備注/文號:明政辦發明電〔2024〕15號
    • 發布機構:縣政府辦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3-31
    明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明溪縣2024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來源:明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時間:2024-04-11 10:36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有關單位:

      現將《明溪縣2024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明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3月31日

     ?。ù思鲃庸_)

      明溪縣2024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切實做好2024年全縣地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394號令)、《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的通知》(閩政〔2011〕8號)以及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明溪縣實際,制定本方案(以下簡稱《防治方案》)。

      一、全縣地質災害現狀

      2023年全縣共核銷地質災點14處,核銷高陡邊坡點51處;同時新增了地質災害點9處,新增高陡邊坡點1處。經核查,目前全縣在冊地質災害點104處(見附件1),其中滑坡47處,崩塌57處。全縣地質災害及高陡邊坡點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明溪縣地質災害及高陡邊坡現狀統計表

    (鎮)

    隱患點類別(處)

    總計

    地質災害點

    高陡邊坡點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面

    塌陷

    地面

    沉降

    地裂縫

    小計

    不穩定

    基本

    穩定

    穩定

    小計

    雪峰鎮

    1

    0

    0

    0

    0

    0

    1

    /

    1

    /

    1

    2

    城關鄉

    1

    2

    0

    0

    0

    0

    3

    /

    /

    /

    0

    3

    瀚仙鎮

    0

    0

    0

    0

    0

    0

    0

    /

    19

    /

    19

    19

    胡坊鎮

    8

    10

    0

    0

    0

    0

    18

    8

    81

    8

    97

    115

    沙溪鄉

    2

    6

    0

    0

    0

    0

    8

    1

    53

    1

    55

    63

    夏陽鄉

    15

    5

    0

    0

    0

    0

    20

    2

    100

    5

    107

    127

    蓋洋鎮

    10

    17

    0

    0

    0

    0

    27

    1

    15

    2

    18

    45

    夏坊鄉

    6

    11

    0

    0

    0

    0

    17

    6

    96

    6

    108

    125

    楓溪鄉

    4

    6

    0

    0

    0

    0

    10

    3

    51

    3

    57

    67

    總計

    47

    57

    0

    0

    0

    0

    104

    21

    416

    25

    462

    566

      二、地質災害形勢預測

      (一)地質災害種類預測。我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形地貌復雜,地質條件較差,極易形成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礦區的采空區不排除崩塌、地面塌陷的可能。

      (二)地質災害隱患分布。房前屋后高陡邊坡、公路邊坡、山邊河邊為滑坡、崩塌高易發區段;溝谷及溝口為泥石流的高發區段;巖溶淺覆蓋區、礦山采空區等區段為地面塌陷易發區段。

      三、重點防范期

      我縣每年4月至10月為汛期,也是我縣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5-6月的連續強降雨時段、7-10月臺風暴雨期是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的重中之重。汛期日降雨量50mm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或過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時段,臺汛期發生強降雨至雨后48小時時段,是地質災害防范重要時段,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做好準備,及時進入重點防范期。

      四、地質災害威脅對象及范圍

      受臺風暴雨、強降雨影響,未出現開裂、變形等地質災害活動跡象的房前屋后高陡邊坡、山邊河邊、溝口地帶、礦山棄渣分布較集中區等地質災害危險區域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區內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和影響范圍主要有:

      (一)對于山前地帶的房前屋后因工程建設和人為削坡所引發的小型零星的滑坡、崩塌災害,主要是危險邊坡前后建筑物的人員及財產等安全。

     ?。ǘ┕费鼐€邊坡所引發的滑坡崩塌災害,除堵塞交通和毀壞公路及附屬設施外,主要是威脅通行車輛和過往人群的安全,特別是較高陡的邊坡,威脅范圍甚至延伸至公路外側和下部。

     ?。ㄈ┎傻V工程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威脅礦山周圍的人員和建筑物的安全,如采空區引發的地面塌陷等,這類災害往往造成地表房屋開裂,公路變形,局部還會發生區域性地表蠕動,造成地表建筑物下沉和變形等危害。

     ?。ㄋ模┎糠譁瞎葷撛诘幕虏l性泥石流災害,以及縣域內部分大型水溝渠或庫塘滲漏所潛在誘發的滑坡并發泥石流危害,主要威脅溝谷、溝口和引(蓄)排水等設施下游的居住人員與房屋財產安全,潛在威脅范圍較廣,一旦發生并發性泥石流后危害性往往亦較大。

      五、地質災害防范主要措施

      (一)編制地質災害群眾轉移預案

      各鄉(鎮)要依據《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閩政〔2011〕8號)等有關規定,組織編制隱患點和易發區所在地的《村(居)汛期地質災害群眾轉移預案》,并納入當地村(居)防汛搶險救災應急預案;群眾轉移預案應在相關村(居)公布,并報縣自然資源局備案。

      (二)加強地質災害巡查和監測

      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做好村(居)、水庫、公路、臨時工棚、施工工地、學校、尾礦(壩)區、旅游景區等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把重點放在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及時掌握受威脅對象信息,及時補充完善應急轉移預案,明確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回檢查監測,由地災隱患點所在地的鄉(鎮)、村、組、工礦企業負責組織實施,實行24小時監測值班,重點險區監測任務要落實到人,實行定點、定人、定時監測,每次監測要做好詳細記錄。

      1.監測內容。主要監測降雨、土體含水率、滑坡體絕對位移、坡體裂縫的寬度、長度變化以及裂縫相對位移等情況。

      2.監測方法。采用簡易監測與專業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其中簡易監測包括定期目視檢查和安裝簡易監測設施,專業監測為安裝普適型監測設備(包括雨量計、GNSS接收機、裂縫計、含水率儀、傾角計和聲光報警器)。

      (1)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定期目視檢查、巡查或在暴雨天氣時用目視檢查監測地質災害點有無異常變化,如泉水突然變大、變渾,石塊滾落等現象;原有地面開裂突然變寬、加深、向兩側延伸或新增地面裂縫。在雨季時村鎮或住房后山溝谷突顯異常渾水或聲響。

      (2)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監測地災點有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后緣裂縫中或滑坡前緣兩側)設立簡易固定標尺(樁)或水泥砂漿貼片等觀測其變化情況,按規定及時做好記錄。

      (3)安裝普適型監測設備。全縣已完成普適型監測點建設51處。選擇在群測群防難度較大、成災風險較高、威脅人數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普適型監測設備,監測隱患點的降雨、裂縫位移、土體含水率、滑坡體絕對位移等。通過自動將監測數據上傳至云端進行存儲、處理和分析,為預警決策提供依據。

      (三)加強宣傳教育

      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持續深入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各鄉(鎮)要逐級建立健全防災責任制,層層落實防治責任,并對有關人員進行必要培訓。加強地質災害群眾轉移預案演習,增強群眾識別、避讓、應急處置地質災害的能力,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時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見附件2、附件3),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四)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

      各鄉(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縣、鄉(鎮)、村三級監測信息反饋體系,加快建立健全災情監測預警網絡。要把鄉(鎮)、村、組、工礦企業和地質災害威脅對象作為群測群防的主要依靠力量,將地質災害險點的監測、報警、疏散、應急責任落實到具體村、組、個人和工礦企業,強化對險情、險段的觀測巡查,確保及時發現情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避讓、化解災害威脅,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險情,立即上報縣人民政府和縣自然資源局,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告,并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邊界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

      (五)加強預警預報和應急響應

      縣自然資源局、氣象局要建立健全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機制,通過有線電視、微信平臺、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發布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1.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分為4個級別:Ⅰ級為紅色預警,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大;Ⅱ級為橙色預警,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大;Ⅲ級為黃色預警,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大;Ⅳ級為藍色預警,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小。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氣象防汛部門在汛期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信息,市、縣自然資源局會同氣象部門根據三級聯動要求同步發送預警等級信息。其中Ⅳ級可不予發布,Ⅰ—Ⅲ級應向社會發布。

      2.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防御措施

      (1)Ⅲ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防御措施

      當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為Ⅲ級(黃色預警)時,各鄉(鎮)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24小時值班室值班,領導帶班,密切注意雨情,應按《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部署防災工作;鄉(鎮)、村(居)防災責任人和協管員應根據雨情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進行監測、巡查和防范。一旦發現險情要立即報告并及時采取防災避險措施,組織轉移受威脅的群眾。

      (2)Ⅱ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防御措施

      當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為Ⅱ級(橙色預警)時,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24小時值班室值班,領導帶班,做好搶險救災準備;鄉(鎮)人民政府及時啟動《村(居)汛期地質災害危險區域群眾轉移預案》;鄉(鎮)、村(居)防災責任人和協管員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區域進行巡查、監測和防范,組織危險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群眾轉移,易發區受威脅人員根據當地雨情險情適時轉移。

      (3)Ⅰ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防御措施

      當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為Ⅰ級(紅色預警)時,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24小時值班室值班,領導帶班,并組織做好搶險救災工作;縣人民政府應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和搶險救災指揮系統,派出應急小分隊或包村、掛村或駐村干部指導防災抗災救災工作;鄉(鎮)人民政府及時啟動《村(居)汛期地質災害危險區域群眾轉移預案》;鄉(鎮)、村(居)防災責任人和協管員應立即組織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內的群眾轉移避讓,并組織對山邊河邊、溝谷溝口、工礦廠區等易發區域進行巡查和監測;緊急情況時,可以請求強行實施疏散避險

      此外,未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的地區,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要求加強日常管理,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要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并組織群眾轉移避讓。在臺風暴雨和強降雨期間,鄉(鎮)積極做好轉移避讓群眾的安置工作,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防止已轉移群眾擅自回遷;臺風和強降雨過后,鄉(鎮)在確認地質災害危險區域內巖土處于穩定、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能穩妥地組織已轉移群眾適時回遷,并及時組織開展地質災害補充調查,更新地質災害管理信息庫等。

      (六)認真做好防治措施

      1.山體滑坡防治。對于規模較大的滑坡災害隱患,應以避讓為主,實行異地搬遷;對于規模較小和受威脅村民暫時無法搬遷的滑坡災害隱患,應將坡體的裂縫及時填埋、夯實,盡量減少降雨滲入滑坡體裂縫,但要留一小段裂縫觀測。汛期要在滑坡體上方的適當位置開挖分水溝或擋水壩,以減少進入斜坡裂縫的雨水,并及時排出擋水壩內積水。監測人員要認真做好監測工作,根據監測資料預測滑坡的變化,當滑坡不可避免時,應采取緊急避讓措施,立即組織危險區內的群眾搬遷撤離。

      2.礦區地面塌陷防治。為防止降雨時洪水進入塌陷區域,可在塌陷區域外圍修建截水溝、壩,防止洪水對礦井的侵襲。塌陷區內的居民要分期分批實施搬遷,并加快區域生態環境治理。

      3.積極開展搬遷。各鄉(鎮)要將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搬遷納入造福工程搬遷計劃,認真實施這項民心工程,高質量地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避讓搬遷工作。

      4.人為誘發地質災害防治。建設項目用地紅線外擴50米范圍內存在坡度大于20度的斜坡、常年有水的河岸溪岸、礦山采空區、巖溶分布區等地質災害易發區,應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督促項目業主落實地質災害防治“三同時”制度。

      5.加強工程治理防治。我縣地質災害點較多,規模小,需要治理的災害點相對較多,全部治理有一定的困難,安排工程治理只有按輕重緩急逐步落實。在未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前,雨季注意監測巡查,發現險情應及時轉移危險區內人員及財產至安全地帶。

      (七)嚴格制度執行

      1.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制度。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制度,設立汛期防災值班室,明確值班領導和值班工作人員,確保24小時通訊暢通。

      2.嚴格執行汛期巡查監測制度。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嚴格實行地質災害定期檢查制度,在汛期每月輪回檢查一次,大雨、暴雨過后檢查一次。重點檢查災害監測情況、隱患點最新動態及發展趨勢、有無新的災害危險點出現。縣自然資源局負責收集匯總檢查情況,以書面形式上報縣人民政府,同時抄報市地質災害防治主管部門。

      3.嚴格執行汛期報告制度。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時期,各鄉(鎮)發生災情或獲取信息后30分鐘內先向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局及相關部門口頭報告,60分鐘內上報詳細信息,主要包括災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災情類別、影響范圍、人員傷亡、財產損失、采取的應急措施及存在的問題等,并積極組織搶險救災。

      六、組織機構工作職責

      (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工作職責

      明溪縣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見附件4),統一協調指揮全縣范圍內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在省、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下,協助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指揮和協調中型、小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其中中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在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機構的指導下進行;分析、判斷成災或多次成災的原因,確定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方案;部署和組織有關鄉(鎮)和有關地區對受災地區進行緊急救援;協調縣武警中隊、消防救援大隊參加搶險救災;指導鄉鎮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機構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工作;處理其他有關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的重要工作。

      (二)職責分工

      各鄉(鎮)及縣自然資源、氣象、住建、水利、交通、公路、鐵路、教育、民政、文旅、應急、工信等部門,要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閩政辦發明電〔2019〕24號)和《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落實部門責任。對疏于管理、責任不落實、人員不到位造成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和有關單位主要領導,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追究責任。職責分工如下:

      各鄉(鎮)負責抓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加強地質災害發生前兆特征的巡回檢查,對可能發生險情的,應該及時動員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制組織避災疏散,同時向縣人民政府報告并告知縣自然資源局。

      自然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會同氣象部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配合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相關工作,承擔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技術支撐工作。

      應急管理部門負責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會同有關單位組織協調緊急轉移人員安置及生活救助等工作。負責非煤礦山企業和尾礦庫(壩)的汛期安全監管,防止非煤礦山企業生產安全事故和尾礦庫(壩)潰塌引發次生地質災害。

      氣象、水文部門負責及時通報我縣氣象、水文監測資料和降雨時空分布等信息,分析、預報重點地區未來12小時降雨量和天氣預報狀況。在預測達到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的臨界降雨量信息時,及時與自然資源部門會商,將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通過有線電視和手機短信平臺等系統,共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住建部門負責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防治,督促有關項目業主落實地質災害防治“三同時”制度,未按規定實行“三同時”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水利部門負責壩頭、庫區、堤防的地質災害排查和防治工作,督促水電站運營單位、庫區移民安置區及堤防所在的鄉鎮政府做好相關區域的地質災害治理工作。

      交通、公路部門負責公路沿線及周邊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防治工作。在危險路段設立醒目標志,警示過往車輛和行人,保障交通干線和搶險救災重要線路暢通。

      城管部門負責城市公園和城市建成區的山體綠道、城市道路邊坡和建筑垃圾處置場等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防治工作。

      教育部門負責各類校園受地質災害威脅情況的排查和防治工作,按照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做好師生的應急轉移避險。

      文化旅游部門負責旅游景區的地災隱患排查和防治工作。

      開發區管委會要做好開發區內地災防治工作,特別要在發展坡地工業進行削坡時應加強防范管理。

      融媒體中心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及時播報縣人民政府防災部署工作和災害性氣象消息及災情預報等。

      其他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七、應急響應

      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分為四個級別,由小到大分別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見附件5)。災情險情發生后,縣應急局組織協調相關部門進行應急救援工作,縣自然資源部門會同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門迅速開展應急調查,查明災害類型、范圍、規模、成災原因、發展趨勢,圈定危險地段,加強監測,提出防治工作建議,做好搶險救災的技術指導工作,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結束后,應及時向上級提交應急調查報告。鄉(鎮)和其他有關部門要按照分工和職責及時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搶險救災工作要做到防范有效,救治及時,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一)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應急響應

      發生和發現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后,縣人民政府應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搶險救災指揮系統,組織鄉(鎮)人民政府、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和專家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調查,劃定危險區域并設立警示標志,判定地質災害引發因素、災害體規模等;根據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必要時,報請市人民政府派工作組協助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二)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應急響應

      發生和發現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后,縣人民政府應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搶險救災指揮系統,組織鄉(鎮)人民政府、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和專家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調查,劃定危險區域并設立警示標志,判定地質災害引發因素、災害體規模等;根據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有關責任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開展應急處置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搶險救災,防止災害發生或者險情和災情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二次人員傷亡。同時,報請市人民政府派工作組協助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三)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應急響應

      發生和發現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后,縣人民政府應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搶險救災指揮系統,開展應急調查與監測,劃定危險區域并設立警示標志,判定地質災害級別及引發因素、災害體規模等。根據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有關責任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組織群眾轉移避災,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疏散避災。同時,報請省、市人民政府派工作組協助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八、保障機制

      (一)強化領導,落實責任

      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把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做到重要工作親自安排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大環節親自協調。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防治制度,全力以赴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強化保障,保證經費

      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并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用于地質災害預防、監測、演練、應急處置、應急物資儲備、群測群防補助、搬遷和治理等工作,以及開展地質災害宣傳培訓活動。

      (三)強化監督,落實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重在防范,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預警預報系統、群測群防和應急體系建設,強化巡查值守,對不按條例規定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或制度落實不到位造成重大損失的,將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四部門聯動,協同應對

      自然資源部門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工作,加強與應急、氣象、住建、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門的協作,加強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配合,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的強大合力,提高防災減災效果。

      附件:1.明溪縣2023年地質災害隱患點一覽表

      2.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

      3.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

      4.明溪縣2023年地質災害應急工作聯系表

      5.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分級標準表

    附件下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