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isc4"></ul>
    <fieldset id="aisc4"><center id="aisc4"></center></fieldset>
  • 
    
    <tfoot id="aisc4"><center id="aisc4"></center></tfoot><option id="aisc4"><tbody id="aisc4"></tbody></option>
    <button id="aisc4"></button>
    <center id="aisc4"><dd id="aisc4"></dd></center>
  • <cite id="aisc4"></cite>
    <sup id="aisc4"></sup>
    • 索 引 號:SM04101-0300-2025-00005
    • 備注/文號:明政辦〔2025〕2號
    • 發布機構:縣政府辦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3-05
    明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明溪縣貫徹落實三明市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的方案》的通知
    來源:明溪縣政府 時間:2025-03-25 09:07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單位:

      《明溪縣貫徹落實三明市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的方案》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明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3月5日

      (此件主動公開)

      明溪縣貫徹落實三明市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的方案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閩、來明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三明市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2024-2028年)工作方案》,推進明溪縣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把中醫藥元素融入醫改大局,融入健康明溪建設,切實把中醫藥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來閩、來明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中西醫并重、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以“推動中醫藥融入醫改,強化群眾健康保障機制”為主題,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效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新需求、新期盼,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將“中醫藥元素”更多地融入“三明醫改”,推動明溪中醫藥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

      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拓展中醫藥醫改惠民成效,力爭到2028年,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化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中醫藥文化供給更加優質豐富,中醫藥開放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中醫藥健康產品更加豐富,中醫藥知識更加普及,基本構建起中醫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管理體系和保障機制,初步實現中醫藥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明溪樣板方案”。

      ——中醫藥管理體系更加健全。中醫藥工作頂層設計進一步豐富,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和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機制高效運行,加強中醫藥事業發展方面的機構建設和人員配備,在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等方面向中醫藥傾斜。各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制定完善扶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形成促進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中醫藥扶持政策更加完善。中醫藥體系機制建設、人才隊伍培訓培養、發展政策進一步傾斜,黨委政府把中醫藥振興發展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發展中醫藥事業列入政府衛生健康事業重要組成部分,設立中醫藥事業發展專項,并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營造形成黨委政府重視中醫藥、扶持中醫藥,百姓信任中醫藥、依靠中醫藥的良好氛圍。到2028年,實現中醫藥受眾人群更加龐大,中醫藥服務網絡全面覆蓋,公立醫療機構全人群門診選擇中醫藥服務占比達35%以上,縣中醫院中醫門診占比達70%以上。

      ——中醫藥傳承載體更加健全。建立“縣中醫院+鄉(鎮)中醫館+村(居)中醫閣”的中醫藥服務基礎網絡格局,形成縣域一體化中醫藥服務體系,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到2028年,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每千人口中醫類醫院床位數達到1張,培植中醫類市級以上重點專科(含農村特色專科)4個。

      ——中醫藥人才隊伍更加壯大。依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支援、省衛健委對口優勢,深化與福建中醫藥大學、省二人民醫院、廈門中醫院等合作共建,抓住上級醫院駐點幫扶機遇,積極培育重點專科和優勢學科;同時,積極選送技術骨干前往國家、省、市等上級醫療機構跟班學習、進修、培訓等,進一步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技術團隊、學科帶頭人及更多后備骨干力量。到2028年,每千人口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7人。

      三、重點任務

      (一)健全完善中醫藥管理體系

      1.加強中醫藥管理機構建設。依托縣醫改領導小組議事協調機構,推動縣級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定期研究重大事項,統籌做好縣域內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質量管理等工作。堅持中西醫并重,發改、工信(商務、科技)、民政和人社、市場監督管理、醫療保障等相關部門制定實施中醫藥相關政策措施要充分聽取并吸納中醫藥主管部門意見。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在成立縣中醫藥管理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事業發展方面的機構建設、人員編制、人員配備和經費支持。縣總醫院領導班子中至少配備1名以上熟悉中醫藥政策的院領導分管中醫藥工作,中醫臨床科室原則上由同一院領導分管。醫院黨委要定期聽取中醫藥專題工作匯報,協調解決問題和困難,督促中醫藥政策措施的落實。〔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2.完善投入保障機制。發改部門要將中醫藥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積極向上爭取支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項目、資金。財政部門要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投入機制,加大對縣級公立中醫醫院建設投入力度,設立中醫藥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保障中醫藥事業發展。衛健部門要負責協調全縣各相關部門推進落實中醫藥工作。縣總醫院要在醫院收支結余中每年提取部分結余資金作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鼓勵設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的中醫藥發展基金。〔責任單位:縣發改局、財政局、衛健局,縣總醫院,各鄉(鎮)人民政府〕

      3.完善中醫藥服務監督考核機制根據市醫改領導小組部署要求,將中醫中藥列入公立醫院黨委書記和院長目標年薪專項考核,圍繞人才培養、中醫藥服務、臨床科室及專科建設、經費保障等方面確定19項考核指標,進一步建立了重視中醫藥、使用中醫藥的導向機制。同時,縣總醫院要制定薪酬考核評價制度,建立縣級中醫醫院及鄉(鎮)衛生院中醫藥工作考核機制,將中醫藥內容納入醫改年度考核目標,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績效考核中中醫藥內容分值占比,進一步推動中醫藥考核占比加成。縣衛生健康監督部門要承擔中醫藥診療監督職能,加強對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依法執業的監管,對執行中醫藥技術規范、合理用藥、落實核心制度等進行監督檢查,督促醫療機構規范診療行為,提高服務質量。〔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總醫院、疾控中心(衛生健康監督所)〕

      4.完善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支持貫徹落實市醫保相關政策,繼續先行先試,動態調整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有序增加參照門診中藥飲片政策管理的中醫非藥物治療項目,適時提高中藥藥事服務費。在省級現有中醫類服務價格項目的基礎上,對經臨床試驗論證能提高治療水平、診療效果明確、確需開展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適時組織開展專家論證、申報,爭取列入省級新增醫療服務項目。鼓勵院內制劑研發,對經省級有關部門批準后允許明溪優先調劑使用專科協作網絡聯盟、對口支援單位、合作共建單位、醫聯體內或區域內中藥制劑,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責任單位:三明市明溪醫保局,縣市場監管局、衛健局〕

      (二)建設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

      5.推動公立中醫院提質擴面。健全以縣中醫院為龍頭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為基礎,村衛生室中醫閣為網底,中醫診所和社會辦醫為補充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夯實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縣中醫院整體搬遷項目,完善縣中醫院中醫診療設備和信息化建設。實施鄉鎮中醫館改造提升工程,積極推動鄉鎮中醫館申報精品中醫館,力爭到2026年1-2所基層中醫館達到精品中醫館水平,其他鄉鎮衛生院中醫館開展內涵提升建設。在全縣村衛生室中規劃建設“中醫閣”,2025年30%的一體化村衛生室建有標準中醫閣。做好縣中醫院等級評審工作,加快推進縣中醫院規范化建設,健全評價、績效考核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逐步提升中醫服務能力,縣中醫院醫療服務能力達到國家基本標準,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強化共享中藥房和中藥配送服務,完善縣域中藥飲片供應中心,向鄉鎮、村所延伸,落實群眾看病就醫“最后一公里”。縣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臨床科室,2025年底前建成中醫館,開展中醫藥綜合服務。〔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總醫院、婦幼保健院〕

      6.全面加強重點專科建設。借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支援契機,深化與省內外知名中醫院的合作共建,培養打造康復針灸科、老年病科、中醫肛腸等中醫特色突出的科室。借助上級醫院對口幫扶,做精做特國家級農村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糖尿病)和省級農村特色專科(針灸科、皮膚科),持續推進老年病科建設,補齊兒科、婦科、骨傷科等薄弱學科短板,爭取2025年老年病科申報省級農村特色專科,2026 年治未病科申報省級農村特色專科,2027年中醫肛腸科申報省級農村特色專科。〔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7.推進中醫信息化建設。落實《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推進以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系統為基礎的智慧醫院建設,推行“碼上就醫”、分時段預約診療、檢查檢驗集中預約及結果推送、個人健康信息查詢等信息便民服務,落實檢查檢驗結果互通互認和醫學影像資料共享。打造中醫藥智慧服務平臺,強化數據管理,推動患者健康管理信息與診療信息融合,實現信息互認共享。推進以中醫特色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為核心的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健全醫院信息平臺功能,2024年建成康復信息管理系統,優化各類業務系統功能,實現床旁結算,實現縣總醫院院內科室之間信息共享及與基衛數據的互聯互通的數據中心。縣總醫院規范開展預約診療等服務,暢通電子處方流轉渠道。落實中醫遠程醫療,依托廈門中醫院對口幫扶,推動中醫遠程醫療、智慧醫療等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加強中醫藥信息統計分析,強化中醫藥基礎數據收集整理,逐步實現對中醫藥服務精準高效監管。〔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總醫院〕

      (三)構建發展中醫藥傳承體系

      8.建設縣域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縣中醫院在建立縣域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基礎上,要發揮好指導培訓職能,推動能夠按照規范開展45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并組織對縣、鄉、村三級醫務人員開展中醫基礎理論和隔物灸、三伏灸、刮痧技術、放血療法、拔罐、穴位貼敷等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推廣,為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訓50名左右能夠規范開展10項以上中醫適宜技術的基層中醫館人才,為村衛生室培養30名左右能夠規范開展6項以上中醫適宜技術的鄉村醫生。邀請中國中醫藥科技發展中心專家來明開展關于痛風(高尿酸血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使用中醫藥適宜技術集中培訓班,提升縣域中醫藥技術水平。選派技術骨干參與中醫經典系列學習活動,提高基層臨床醫生中醫藥經典應用水平。〔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9.探索多對多中醫學術傳承模式。用好用活李希、葉玲等名醫工作室基礎上,探索一師帶多徒、一徒拜多師的“多對多”師承模式,選派徒弟跟師,傳承好名醫名家的學術經驗。全縣范圍內每年根據醫院實際情況選派不少于1名中醫骨干,跟師廣安門醫院、岳陽醫院駐點專家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根據醫院實際情況選派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人員到廣安門醫院、省二人民醫院、廈門中醫院等高水平醫療機構進行為期半年以上的跟師學習。充分挖掘本地名中醫資源開展學術傳承,加強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鄭發斌傳承工作室建設,積極申報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推動師帶徒培養,并完善師帶徒各項激勵機制。〔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10.推動多學科融合中醫藥科研創新機制。堅持運用中醫臨床思維,指導醫院根據診療需要,開展中西醫聯合查房。推進中西醫協同融合發展,制定“宜中則中”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將中醫納入院內多學科會診體系;根據臨床需要,結合中醫重點病種和診療優勢,與中醫類別醫師組建多學科診療團隊(MDT),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開展多發疾病和重大疑難疾病多學科聯合攻關和臨床協作。有效整合中、西醫科研資源和隊伍,建設優秀科研團隊,提升整體科研能力。積極組織技術力量參與并申報省級、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及科技成果評定,力爭每年申報1-2個中醫藥科技項目。〔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四)健全完善中醫藥健康體系

      11.彰顯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中的優勢。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聯合攻關,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推進中西醫協同融合發展,制定“宜中則中”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將中醫納入縣總醫院內多學科會診體系,確保每一場次多學科會診都有中醫參與會診。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推動縣總醫院(縣中醫院)建立中西醫臨床協作機制,打造一批中西醫協同融合特色科室。優先推進腫瘤科、婦科、兒科、骨傷科、老年病科、消化內科等優勢專科中西融合發展。鼓勵建設中西醫結合特色門診、中西醫結合病房。力爭到2025年,每個西醫臨床科室至少制定實施1-2個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12.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結合“兩師兩中心”建設,加強“治未病”專科建設,依托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發揮中醫治未病在慢病管理、“醫防融合”中的干預作用,利用信息化技術,打造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新模式,構建縣、鄉、村一體的中醫健康管理服務體系。支持縣總醫院對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促進中醫診療設備發展的意見》有關要求加強中醫診療設備配備,并采購相關中醫診療設備進行中醫健康狀態辨識和開展個體化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建設覆蓋縣、鄉兩級的四診儀中醫體檢系統。鼓勵縣總醫院在婦產科、兒科、老年病科積極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設置相對獨立、集中布局的健康干預區,努力為婦女、兒童、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優質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總醫院〕

      13.提升中醫藥疫病防治能力。加強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等院校合作,落實重大傳染病中西醫協同防治機制,根據省市部署,加強醫院人員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知識培訓,組建中醫藥應急救治專家隊伍,在新發突發和季節性傳染病防治等工作中推行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積極推動中醫藥第一時間參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深度介入預防、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責任

      單位:縣衛健局、總醫院、疾控中心(衛生健康監督所)〕

      14.筑牢中醫藥大康復理念。加強康復科建設,2024年進一步推進骨科術后康復和ICU 重癥康復,逐步開展心肺康復,力爭通過市級臨床重點專科評審;2025年逐步建成以神經康復、骨科康復為主體,兼ICU 重癥康復、心肺康復等多方向的康復中心;2026年現代康復技術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傳統康復和現代康復互相結合、互相補充的康復模式,滿足患者康復需求。組建縣鄉聯合康復病房,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康復服務供給,依托縣級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推廣中醫康復適宜技術和中醫康復診療方案,到2025年50%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夠提供中醫康復服務。鼓勵將中醫康復、護理、產后康復、預防殘疾康復訓練等服務延伸至家庭,提供專業化、多形式的家庭健康服務,支持有條件的盲人醫療按摩機構開展中醫服務,為患者提供早期、系統、專業、連續的康復醫療服務,滿足社會對中醫藥健康服務的需求。〔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總醫院〕

      (五)改革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

      15.加強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積極申報并參與省、市級名中醫評選,進一步選樹中醫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各類人員積極申報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干人才、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全國中醫藥行業會計領軍(后備)人才、全國西學中骨干人才、全國中醫護理骨干人才、青年岐黃學者等項目,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中醫(中西醫結合)人員入選國家級和省級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和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培養縣域本土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師帶徒繼承人。〔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16.加強中醫藥骨干人才培養。以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治未病科建設、康復體系建設等為載體,強化與國內、省內高水平醫療機構合作,依托省二人民醫院李希、葉玲等名醫工作室,培養一批中醫藥骨干人才。同時,積極爭取中醫骨干人才到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廈門中醫院跟班進修,帶動提升中醫醫療服務能力。〔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17.加強中醫藥基層人才培養。發揮省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工作指導老師和省第二批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帶徒工作指導老師作用,為基層中醫藥人才跟師學習提供途徑,切實提升基層中醫藥人才數量和質量。支持鼓勵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相關人員接受中醫藥師承教育和繼續教育,支持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類醫務人員、鄉村醫生開展中醫學歷教育,持續開展中醫助理全科醫生培訓、中醫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為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送一批基層中醫藥人才。〔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18.推進西學中。強化中醫思維培養,推動“西醫學中醫”,縣總醫院、婦幼保健院、基層醫療機構等應支持西醫醫師接受中醫藥專業知識培訓,逐步做到“能西會中”,到2025年,實現中醫院西醫臨床醫生100%參加中醫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縣總醫院西醫臨床醫生50%以上參加中醫理論學習,基層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100%參加中醫適宜技術學習培訓。〔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總醫院、婦幼保健院〕

      19.加強中醫藥人才引進。設置招聘指標,縣總醫院(縣域醫共體)每年招聘人員時,縣中醫醫院應完成招聘中醫藥類人員的比例達到60%以上,縣總醫院應完成招聘中醫藥類人員的比例達到10%以上,確保縣級醫院有較完善的人才梯隊。繼續執行基本財力保障各醫療機構定向培養本科中醫學人才和定向鄉鎮衛生院培養高職高專層次中醫學人才政策,加強與省內醫學高等院校合作,推動省內中醫藥高校訂單式培養“本土型”中醫藥人才。加大人才柔性引進力度,依托名醫專家工作室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中醫專家團隊。鼓勵名老中醫藥專家師帶徒培養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經考核取得中醫(專長)醫師資格。鼓勵縣總醫院采取“候鳥式”引進外地名老中醫專家坐診,參照民營醫療機構模式聘用退休名老中醫。〔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20.強化人才培養政策保障。加強與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高校合作,深入落實《明溪縣關于加強衛健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試行)》《明溪縣工業產業重點企業和教育醫療領域緊缺急需人才引進和培養支持政策(試行)》等人才政策,將中醫藥學類等相關專業列入年度人才需求目錄,落實中醫類在編專業人員基本工資納入當地財政核撥政策及執行對新引進到縣中醫院的中醫藥本科及以上學歷專業技術人員,由同級財政給予用人單位一次性人才培養補助經費政策。〔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21.建立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建立符合中醫規律的中醫藥人才評價、療效評價體系,將會看病、看好病作為中醫醫師的主要評價機制。建立公立醫院純中醫治療績效工分傾斜機制,形成扶持中醫特色優勢相適應的院內分配機制。繼續執行純中醫治療門診工作量單人次所得工分系數相比西醫內科醫生工分基礎上上浮50%以上,50%以上中醫辨證論治費、10%以上中藥飲片藥事服務費直接分配給純中醫治療醫師,中藥房單張處方工分系數在西藥房單張處方系數的基礎上上浮3倍以上等規定,確保中醫類人員的績效工資不低于同級別西醫人員平均工資。鼓勵中醫類人才在職方式提升學歷或考取雙學歷,對在職讀研讀博人員給予政策支持、績效傾斜等各方面優惠措施,培養本地高層次人才。鼓勵醫療機構在進修學習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為中醫藥人員創造條件,與西醫藥人員同等待遇;在人才評定、職稱晉升等方面對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人才適當傾斜。〔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組織部,縣發改局、財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三明市明溪醫保局〕

      (六)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體系

      22.挖掘保護中醫藥文化資源。做好中醫藥傳統知識與文化、民間中醫藥驗方、秘方和傳統技術方法、民間藥膳、院內制劑的收集整理、登記保護和推廣應用。依托滴水巖紅軍戰地醫院和惠利夫人廟文化,深度挖掘“紅醫文化”和地域特色中醫藥文化,鼓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到2024年,完成中草藥科普園建設,到2025年完成中央蘇區(福建)中醫藥文化陳列館建設,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責任單位:縣文旅局、衛健局、市場監管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23.提升居民中醫藥文化素養。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播“四個一”品牌工程,深度打造縣中醫院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組建中醫藥養生保健專家講師團隊,持續打造“綠海明溪 健康科普”欄目,加大科學用藥和普及中醫養生保健基本理念、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力度,提高廣大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推動中醫藥服務基層行,定期開展中醫專項義診宣傳活動,豐富健康教育服務項目中的中醫藥健康文化內容,大力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保健方法,通過惠民生服務提高城鄉居民中醫藥文化認知度和普及率,力爭到2028年城鄉居民中醫藥常識知曉率保持在90%以上。依托2所全省中醫藥文化教育試點學校,推動中醫藥文化知識進校園。〔責任單位:縣衛健局、教育局、融媒體中心、總醫院,各鄉(鎮)人民政府〕

      (七)培育構建中醫藥產業體系

      24.推動中藥材種植發展。根據《明溪縣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鏈發展規劃(2024-2030年)》,有序培育和實施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鏈。依托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開展中藥材資源道地性評價評估和市場評估,引導開展中藥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產業化種植和種子種苗繁育。加強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中藥資源中心、華潤集團和上藥集團等單位對接,引進中藥材產業科技特派團,指導明溪篩選發展淮山、茯苓、靈芝等優勢品種,并對中藥材的選種育苗及種植生產進行指導。到2025年,培育帶動中藥材大規模種植,建成1-2個大宗品種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深入實施中藥材產業鄉村振興行動, 把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鼓勵有條件的鄉鎮、村開展中藥材基地建設,生態化、規范化種植與當地相適應的中藥材。第一階段,力爭到2025年前完成中醫藥及配套產品生產制造,建設鐵皮石斛高標準大棚并種植鐵皮石斛;第二階段,力爭到2028年前完成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完成3個千畝靈芝種植示范基地、1個千畝鐵皮石斛種植示范基地、1個百畝淮山種植示范基地、1個淮山藥健康產品加工基地、1個鐵皮石斛健康產品加工基地、1個靈芝健康產品加工基地、草珊瑚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和中藥材全程可追溯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責任單位:縣林業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衛健局、工信局、市場監管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25.培育中醫藥產業集群。依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支援和省衛健委掛鉤聯系,堅持以商招商,積極爭取并引進優質中醫藥企業來明投資,重點開發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產業基礎的中藥材產品,發展中醫藥健康系列產品研發生產等高附加值項目,并完善上下游相關產業鏈,力爭到2028年建成2-3個以上中藥材初加工基地。大力實施中醫藥健康產業園建設,推動標準化廠房等項目盡早落地實施,盤活金草種業地塊。繼續培育壯大南方制藥等生物醫藥龍頭企業,積極推進沃林生物技術等中藥相關企業轉型升級。及時了解明溪企業需求,依托高校、科研機構資源,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幫扶服務,幫助企業申報注冊等。圍繞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創建要求,積極指導企業申報科技項目和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支持增強縣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幫助協調國內、省內高校和相關中藥材類科研機構來明建立研究中心或科研平臺,爭取更多科研成果在明溪轉化落地。推動中醫藥產業企業、醫療機構和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產學研行業創新平臺或創新基地。第一階段,力爭到2025年底啟動中醫藥健康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第二階段,力爭到2028年前完成中藥材加工園、中藥開發生產園、中藥綜合利用園、中藥材保質倉儲基地建設,引進中藥材倉儲企業,為中藥材初加工企業提供現代化、集約化、標準化的中藥材倉儲和物流配送服務。〔責任單位:縣工信局(商務局、科技局)、經濟開發區、市場監管局、衛健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心〕

      26.堅持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發揮明溪生態、文化、產業等優勢,把握明溪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支援、上海嘉定區對口合作、省衛健委掛鉤聯系等機遇,做好“中醫藥”文章,大力發展“中醫藥+文旅、康復康養、養生養老”等康養模式,開發保健藥膳、森林食品等特色產品,推進中醫藥機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與養老養生、健康旅游、體育休閑、健康食品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健康關口前移,積極推廣“運動處方”,推進以健康運動為支撐的省級慢性病防控示范區建設。依托肖家山、紫云、延壽山和旦上森林康養基地等項目,開發打造培訓研學基地和特色康養旅游基地,擴大中醫藥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到2025年,建成2—3家明溪特色文旅康養基地。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貿易”,鼓勵并推動縣域內相關企業成立電商企業,發展線上貿易,實現工貿分離;多維推動中藥材購銷市場,充分用好省醫藥集團在藥品流通方面的資源,為明溪中藥材拓寬銷售渠道,力爭到2025年,完成新增大健康銷售企業2—3家。第一階段,力爭到2025年前完成中醫藥紅色健康旅游路線打造,開發城關鄉坪埠村紅軍戰地醫院遺址—紫云中醫藥特色小街—翠竹洋火山口—胡坊鎮森林康養小鎮—蓋洋鎮“長壽之鄉”—楓溪鄉延壽山森林康養基地—明洲足療藥浴養生酒店1條紅色中醫藥健康旅游路線;第二階段,力爭到2028年前完成特色康養產業基地建設。〔責任單位:縣文旅局、林業局、民政和人社局、市場監管局、衛健局、工信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實施步驟

      1.啟動推進階段(2024年)。根據市級文件,出臺明溪縣貫徹落實試驗區建設的實施方案。

      2.整體推進階段(2025年-2027年)。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原則,找準影響和制約我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強力攻堅,扎實推進。定期組織創建專家組到各地督促指導,每半年召開一次工作推進會,適時邀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聯系司領導和專家,對試驗區建設工作進行評估,完善工作舉措,推動試驗區創建工作上水平、見成效。

      3.總結完善階段(2028年)。開展全面評估,進行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建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新體制,全面總結試驗區的成功做法和主要經驗,系統分析差距不足,明確今后一個時期任務目標,形成總結評估報告。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建立明溪縣試驗區建設工作專班,加強縣直有關部門之間協調聯動,統籌協調做好縣域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縣衛健局(縣中醫藥管理局)要切實履行職責,積極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各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協同推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要素保障,加大投入。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為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在中醫藥人員編制、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資金保障、產業培育、成果轉化、中藥材種植、中醫藥文化等方面向中醫藥傾斜,形成促進中醫藥發展新格局。

      (三)強化宣傳引導,營造氛圍。大力宣傳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成效,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組織作用,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宣傳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調動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

    附件下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