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弘揚華僑精神,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華僑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的建設同大批心系鄉梓、心系祖國的華僑是分不開的。”福建是中國重點僑鄉,千百年來閩人出海的歷史,孕育了獨特深厚的華僑文化,愛國懷鄉、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等閩僑精神特質,為福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劈波斬浪注入強勁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又行進到關鍵節點。福建作為改革開放重要省份,廣大閩籍僑胞要傳承發揚閩僑先賢優良傳統,賡續弘揚華僑精神,匯聚全球八閩兒女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力量,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作出閩僑新貢獻。
要心系祖國、心系桑梓,做造福家國的最美奮斗者。福建是嘉庚先生的故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嘉庚精神”是福建人的驕傲和財富,激勵一代代閩僑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從南僑機工血灑滇緬公路,到僑捐學校拔地而起,再到僑資項目八閩開花,以陳嘉庚為代表的閩籍僑胞參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鮮明展現出同祖國榮辱與共、與家鄉血脈情深的精神氣魄。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廣大閩籍僑胞要接過嘉庚先生的接力棒,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信心決心,深刻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增強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深切認同,堅定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必勝信念,以拳拳赤子之心續寫愛國愛鄉的當代華章。
要敢為人先、迎難而上,做改革開放的堅定踐行者。改革開放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也是當代中國在改革之路上從容堅定的底氣所在。閩僑閩商自古向海而生、向海圖強,開拓進取的意識深深融入血脈,拼搏斗爭的基因牢牢鐫刻在骨子里。改革開放進程中福建在全國創下的諸多“第一”都與僑有關,如第一個由僑胞創建的國家級開發區(融僑開發區);第一批僑字號港口(福清下壟碼頭);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印華地磚);第一家外商獨資銀行(新加坡大華銀行)等,八閩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開拓創新精神密不可分。改革開放越深入推進,越需要保持跋山涉水的精神狀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中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閩籍僑胞尤其是閩僑新生代在海外發展中積累了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要充分發揮僑智優勢,敢想敢闖、敢為天下先,搶抓重大發展機遇投入創新創業創造熱潮,助力家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增強堅定不移參與改革開放的向“新”力。
要和合包容,美美與共,做中外合作的積極參與者。中華民族自古有以和為貴的文化基因,隱元禪師東渡、黃乃裳開墾詩巫、黃嘉略編寫《漢法詞典》,閩僑“四海傳福”的印記遍布全球,閃耀著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形象光芒,見證著閩僑促進中外友好往來的足跡。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新時代新征程上,廣大閩籍僑胞要繼續秉承兼濟天下的胸懷視野,積極融入住在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促進中國對外經濟交往、傳播中華文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文化溝通和民心相通創造有利條件,助力閩企和福文化“走出去”,帶動高端資源要素“引進來”,在助推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展現風采,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彰顯閩僑精氣神。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